“在社团干部选举时,我迈出了自信的一步;在一次次的组织活动中,我的能力逐步提高;在一遍遍排演心理剧中,我一点点地蜕变。”“合肥一中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美妙事物。”“非常感谢一中给我们提供的一切,如果没有一中给的这片蓝天,我也不可能自由自在地翱翔。”看着一中校友们的感言,不禁感叹,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学校如此被念念不忘?合肥一中有着一个怎样的校团委,带给学子们如此之大的凝聚力?不经意间瞥见了这样一行文字: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
红旗育我成长祖国在我心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合肥一中一直怀着“教书育人,首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生力军作用。
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在安徽地区首创学生校长助理的公开选拔、招聘工作,在安徽地区中学中首创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并定期对学生会干部、团委学生干部、社团干部等各类学生干部进行工作岗位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
合肥一中在实践中全面推进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使其结构合理、管理规范。一中校团委首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将各班级、团支部、社团、学生会、年级团总支、学生社团联合会以及业余党校网络组成一个有机体。为明确组织分工,校团委明确各团学组织内部各部门工作职能,优化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机制,及时建章立制,制定了合肥一中年级学生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干部工作职责,学生会职能分工、社团管理条例、学生业余党校章程等,使团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此外,校团委还建立了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
合肥一中校党委督促团委办好业余党校、团校,指导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带动团员青年学习党、团基本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团结凝聚分子到党的周围,增强党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据了解,合肥一中的业余党校创办于1985年,业余党校已举办27期,每年一期,现阶段每期学员120余人,每期发展预备党员3~4名。
另外,团建工作对中学生形成独立自主性格,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也有积极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特点,合肥一中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国旗下演讲、暑期时政党团知识竞赛、国庆歌咏比赛、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红五月主题团会、感恩教育、开学典礼、高中毕业典礼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团报、宣传栏、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间,合肥一中学生会主席赴北京参加全国学年第25届主席团会议、第25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合肥一中学生会主席代表合肥一中学生会作为安徽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团体和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参与十余场主席团与全体会议。合肥一中团委被共青团安徽省委评选为“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合肥一中团委副书记黄坤赴北京参加全国中学共青团工作会议,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团省委、团市委、校长、团委书记进行工作交流。
把握时代脉搏肩负未来使命
为引导青年在实践中成长,合肥一中校团委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助人为乐、甘愿奉献、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合肥一中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既立足校园又走向社会,形式多样、生动,活动可行、实效。
今年3月7日,合肥一中青年志愿者协会校内实践部的14名同学,在团委黄坤老师和协会会长何小玉同学的带领下来到了学校的生活区开展卫生清理。志愿者同学们三四人一组分片地进行着垃圾清理,垃圾被一个个收入垃圾袋中。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学生的环保意识大为增强。
对许多学校来说,新生入学教育是个大难题,弄不好新生就迟迟不能进入状态。合肥一中的解题思路是,每年在高二学生和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组成“学长团”,通过学长们的现身说法帮助新生尽快融入高中生活。尽管待遇只是一件T恤衫、一顿免费的午餐,而且事务又极为琐碎,但“学长团”总是能吸引大批“学长”报名,每年应招者都大大超出实际需要人数。“‘学长团’的工作既帮助了新生,又锻炼了学长们自己,他们表现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人感动。责任是我们逢会必说的问题,但是都没有这样的场合有实效。”校长陈栋说。
关于责任感,合肥一中做了一系列工作:聚焦社会热点开展主题讲座,“搀扶门”、“雷锋精神”等都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开展“爱护公物、合肥一中主人”签名活动;“响应低碳号召、创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自主收集废弃塑料瓶和草稿纸的废物回收活动;校团委倡导成立的合肥一中爱心基金会,将通过爱心义卖、爱心捐赠、废物回收、公益演出等形式募集的爱心基金“公开、透明”的资助贫困学生、失学儿童、重大疾病患者等;近三年为贫困乡村学校捐赠课外图书7605册,为失学、患病儿童捐资146450.7元,定期看望孤寡老人和残障儿童,真正的从思想观念、从实际行动上实践了志愿服务精神。合肥一中的志愿者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制度,并不断朝着系列化、规范化、经常化、长期化的方向发展,根扎于校园,香飘于社会。
胸怀寰宇世界放飞青春梦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具有创新意识的合肥一中人于2010年开始举办校园特色活动微型博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2011年5月25日下午,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合肥一中第二届校园微型博览会在校体育馆隆重举行。书法美术、传统建筑、戏曲乐器等近20个展区吸引了参会的领导和师生驻足观看,活动还通过介绍、互动等形式,让同学们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和领悟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在建党90周年之际,了解中国建党、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历程。正如校长陈栋所说,校园微型博览会是与众不同的盛会,是合肥一中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一次学生自办的盛会,反映出了合肥一中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据悉,合肥一中第三届校园微型博览会将于今年5月举行,本届校园博览会的主题是“时世·绘”,将分为古韵亚非区、溢彩欧美区等展区。到时还将通过网络平台实时播报微博会进程,同时,于校内征集微电影制作团队,制作第三届微博会宣传片。
以“放飞梦想,阳光校园”为主题,包括风筝涂鸦比赛、风筝放飞比赛、风筝作品展、风筝送祝福四大部分的校园风筝节,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很好地缓解了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让同学们放飞心情、放飞梦想。
以“经济时代,你我共赢”为主题,由商品展销会、“校园经济生活”主题论坛、发表《合肥一中学生消费蓝皮书》三大活动组成的校园经济贸易节,锻炼了同学的生活自理能力、理财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经济意识,培养了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财富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团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不断探索,将深受学生喜欢和乐于参加的学生社团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在新校区,校团委批准成立的学生社团从2007年的12个,发展到现在的33个,包含文艺类、科技类、体育类、社科类、公益类。合肥一中通过不断的思想引导、创设展示社团特色的平台,使得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志向得以实现;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得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伴互助精神得以提高;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的主阵地。目前,社团活动已成为课堂有益的延伸和补充,部分学生社团材料已作为校本教材,校团委正在为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而不懈努力。
这几年,合肥一中的学生社团不断在国家、省、市的舞台上得以展示。模拟联合国协会于2009年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组织奖”、2010北京大学全国模联大会被评为“全国一类模拟联合国协会”、合肥市特色学生社团;学生合唱团多年包揽合肥市中学生合唱比赛一等奖、2010年、2011年在维也纳世界和平合唱节,分别荣获“杰出合唱团和杰出指挥奖”和“世界和平天使”称号、2011年获合肥市首届中小学文化艺术节文艺表演一等奖、合肥市学生社团;合肥一中商学院2010年在国际中学生商业精英挑战赛中荣获中国赛区金奖并获奖励12万加元、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商业在线模拟挑战赛中荣获全国银奖和铜奖同时为学校赢得15000加元奖学金;环保社创办了低碳生活网、社团负责人应邀参加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心理社开创安徽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创新凝聚智慧拼搏实现飞跃
合肥一中长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合肥一中在坚持特色办学的同时也坚定不移地贯彻合肥市教育局特长生培养的相关政策,分别在科技创新、机器人设计、学科竞赛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2010届高三在各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等荣获国家一等奖6人,国家二等奖12人,国家三等奖8人,省级一等奖36人,包揽合肥市2009年度全部市长奖,2011届高三学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为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帮助同学们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合肥一中每年坚持举办科技节,至今已举办了18届。科技节的举办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广泛关注。2012年4月18日,以“传播科普知识、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目的的安徽省科技馆科技大篷车进一中活动,在合肥一中行政楼前广场顺利进行。本次科普大篷车展出有椎体上滚、穿墙而过、混沌摆、奇妙的液晶玻璃、无皮鼓、半导体制冷、生肖测定、梵天之塔、共振鼓等科普仪器。同学们动手操作演示各种仪器,让大家从直观的展品到具体的讲解,对科普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度的认识,拓宽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兴趣,整个现场充满了科技知识的气息。
为梦想搭建舞台,为成长创造空间,合肥一中付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可喜成果。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巩固现有的活动阵地,并不断创新,以适应党建、教育改革需求,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好服务。